六届 数字点评:他山之石评凡人点点滴滴(4/10)
也难生动有趣。读者未必赞你内行,反而可能感到沉闷。
前辈武侠作家中,郑证因是懂得一点技击的,他的《鹰爪王》关于武技的描写最多,但读起来许多人都有枯燥乏味之感。白羽的武技描写很生动,主要是他描写动手时的气氛写得好。据我所知,白羽本人不懂技击,而是有一个懂得技击的朋友和他合作的。后来那个朋友不在了,前几年他给香港一家报纸写武侠,就几乎简直没有武技描写。
——————————分界线————————————————
白羽这个做法很好,找个懂武技朋友合写。
朋友不在了,写不好武技,干脆学古龙,一笔带过。
忘语是否也学学,找个懂道术朋友合写打斗?
不过可能也不现实,找人合作是有成本的。
网络写手,是吃青春饭的,老了,天天二更会吃不消的。
还是在年轻时候多挣点钱养老。
——————————分界线————————————————
正常的武技描写既是吃力不讨好,于是近年来的“新派武侠”就出现一个开倒车的现象,即由“武”而“神”,种种离奇怪诞的“武功”在家笔下层出不穷,即如金庸、梁羽生,亦不自觉的走上这条歪路。
老实,大多数读者恐怕都是抱着“姑妄言之姑听之”的态度,明知这些关于武技武功的描写不合情理,只要看得“过瘾”,就乐于看下去的。但作为一个武侠作者,尤其是像金、梁两位,多少有志于把武侠的水准提高,挤进艺领域的作者,假如也是随俗浮沉,流于神怪,那就未免太可惜了!
梁羽生的初期、中期,(《白发魔女传》之前是初期,《白发魔女传》至《冰川天女传》是中期,以后是近期。这是我根据他的演变给他划分的,可能不很恰当),武技的描写也有夸张得“离谱”的地方,但总的来,还算是“正派”的。到了《冰川天女传》之后,什么冰魄神弹、修罗阴煞功等等一出,就已经沾上了神怪的气味了。
有人认为“神怪”也未必就是没有艺术价值,《西游记》还不神怪?却也是宝贵的中国学遗产。武侠应该容许幻想。但我以为武侠毕竟不是神话,《西游记》写的是“神”,或“半人半神”,武侠写的是“人”,性质不同,不能混为一谈。武侠的幻想可以用于其他方面,例如梁羽生笔下的英雄到珠穆朗玛峰探险,就是可以开拓读者心胸的幻想,至于“乜乜神功”之类,我看还是少写为佳。
金庸初期的(在《射雕英雄传》之前),大体上也还是正常武技的描写,笔下的英雄尽管招数神妙,内功深厚,也还不能算是离谱。到《射雕》之后,则越来越是神怪,其神怪的程度,远远超过了梁羽生。《射雕》中的西毒欧阳锋用头来走路,手下蛇奴驱赶蛇群从西域来到中原;《神雕侠侣》中的寿木长生功,九阴神功,九功;以至现在《天龙八部》中的什么天上地下唯我独尊功等都出来了,真是洋洋大观,就差没有“白光一道”了。但其中的六脉神剑,能用剑气杀人,也近乎放飞剑了。
其实即使漫无边际的幻想,也是有时而穷,神神怪怪,变来变去,渐渐也就变不出什么花样的。于是就互相模仿抄袭,谁有较新鲜的怪招一出,就群起而仿之。金庸曾在报上撰,谈及“新派武侠”的流弊,也曾指出这一点。这确是目前武侠作者所犯的通病,即以金庸自己而论,也是不免。他的《天龙八部》前不久刚写过的一段情节,一个武功极低的少林寺和尚,突遇奇缘,得逍遥派一个武功极高的人,把几十年的功力都送给了他(功力怎么能送给呢?据那高人和他以头碰头,在他天灵盖一撞,功力就全部过去了云云),于是这和尚登时就成了一流高手。这真是怪得难以思议。但这个怪诞的传功办法乃是旧派武侠家卧龙生的创作。卧龙生有一部《玉钗盟》,书中主角徐元平就是得到少林寺一个功力极高的老和尚,用开顶**将几十年功力送了给他,于是老和尚坐化,徐元平则成了一流高手的。我举这个例子,是想明武侠的神怪写法,已经是走进了死胡同,越走越窄了。所以即使是金庸这样一位最擅长于构思的作家,也难免有想不出新招之苦。
神怪的路子越走越窄,而正常武技的描写又是吃力不讨好,那么该怎样满足读者要求刺激的心理呢?是不是既可兼顾读者的要求而又使武技描写也多少有点艺术性?武侠作家不乏聪明才智之士,本用不着我这个外行人借着代筹,但我也不妨贡献一点外行的不成熟意见。
——————————分界线————————————————
梁大师的开倒车,将武技写神技。
其实,人强项就是天马行空强。
可能是出于无奈之举,因为人多数不懂武术。
现在好了,凡人将道术或神技写成一招一式的类武技,是不是开倒车啊?
那些喜欢一招一式的饭粒不要喷啊。
我也只是提出问题而已。
我个人觉得有一个有趣现象,为神马武侠末落,而修仙、玄幻有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凡人凡语】最新更新章节〖六届 数字点评:他山之石评凡人点点滴滴〗地址https://wap.xbqg8.net/520/520983/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