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九十一章:开办学校(2/3)
道理。 可是如今大明境内数学最好的恐怕就是这些传教士了,除过他们之外,宋应星和孙元化的数术之学也还不错,可是和汤若望等人相比还是有一点差距。 而且如今这两人是宣镇中最忙碌的两人,也没时间教授学生啊。 赵文思考了半天,沉声道:“你说的也有道理,但是现在最合适的人选只有这些传教士了。 我觉得这数术之学还得他们来教授,但是在教授的时候,咱们要严加看管,不能让这伙人趁机传教。 到时候他们上课的时候,就派人呆在教室中,死死地盯着他们。” “既然大人已经下定了决心,那我也不好说什么。反正这些传教士可不是一些省油的灯。”刘文众对赵文的办法还是有些顾虑,毕竟这些传教士也太能折腾了。 “出了什么事全都由我担着,我就不相信了,不过是一些传教士而已,他们还能翻天不成。”赵文一拍大腿,掷地有声的道。,如遇到内容乱码错字顺序乱,请退出模式或畅读模式即可正常。“至于这学校该如何开办,我看咱们还是好好商量一下吧。” 接下来的几个时辰之内,赵文和刘文众对于如何开办学校进行了仔细的商议。 按照赵文的想法,就是直接将后世学校的制度拿出来,虽然后世的教育制度有不小的缺陷,可也是非常好的制度。 但当赵文将这个制度说出来之后,刘文众却有些不同意见。 刘文众觉得,赵文的这个制度固然好,但是培养周期太长,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学四年,这一来二去的都快接近二十年了。 这二十年对于现在来说,实在是太长了,周期长,见效慢,短期之内没有效果。 不太符合大明现在的社会环境,也不符合现在宣镇的环境。 刘文众反驳了赵文的这个办法之后,赵文皱着眉头想了一会儿。 半晌之后,赵文说道:“我觉得咱们可以分开培养。 先建设中学,将中学压缩成四年或者五年。 这几年中,让成绩优异的学生升入大学继续深造。至于成绩差的,让他们早日成为咱们宣镇的生产力。 但小学也不能放弃,如今宣镇中适学蒙童数量与日俱增,而咱们宣镇日后的强大与否,就在这些孩子身上。 所以咱们分批次进行管理,分批次教学。” “大人,你这个办法好。这样一来,就能有效的减短学习周期,对咱们宣镇以后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刘文众不停的点着头,很显然也认同赵文这个办法。 “你说的不错,这样一来,对咱们宣镇的帮助确实很大。 不过,这件事我只把控一个大方向。 你最好拿出一个章程来,具体的事情你来办理,到时候我看看,如果可以的话,就按照你的章程办事。” “大人,那学校的束脩该怎么收?这开办学校可是要花费不少的银钱啊。 如果咱们束脩收的少的话,咱们往里面投的银子就会变多。 虽说一两年不成问题,可时间一久,难免就会成为一个负担。 可如果收的多的话,城中估计大部分的百姓都不会让自己的孩子上学。 毕竟读书可是非常花钱的,就算是送来读书,估计也是打着不让当个文盲的打算来的,撑死让认识几个字就算了。 这种程度的读书根本就没有什么用,还不如不读呢。” 在古代,读书上学可是一件非常费钱的事情。 一个孩子从出生到考中秀才,除过那些神童之外,基本上都在二十年左右。 在这二十年间,都在读书,也就一直在花钱。 家庭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根本就负担不起。 而且读书用的笔墨纸砚,价格都比较昂贵,这些东西除过笔和砚台之外,其他的都是一次性的东西,用不了几天就没了。 而纸张和墨这两种东西的价格也不低,读书又不可能不写字,所以这两种东西的消耗量就非常的大。如浏览器禁止访问,请换其他浏览器试试;如有异常请邮件反馈。 后世说,寒门难出贵子,其实不管是古代还是后世,寒门都一直难出贵子。 而且后世比古代还能好点,在古代,想要供一个完全脱产的孩子读书,根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就算现在宣镇的生活水平增高,百姓手中的银钱也在慢慢增多,可想要供一个孩子读书,还真不是那么容易的。 赵文一听刘文众这话,不由得思考起来。 确实,读书是一件既费神又费力还费钱的事情。 后世的学生,每年在学习上的花费都是一个不小的数字,更何况是现在科技不发达的明朝呢? 但教育又不能不举办,没有教育,宣镇就没有未来。 赵文想了一会儿,开口道:“这样吧,小学六年以及中学四年咱们补贴一半的费用,大学咱们补贴全部。 不能因为银子的事情就放弃这件事情,教育乃是百年大计,投再多的银子都行。” “行,那我就按照大人说的去做了。”刘文众一看赵文已经下定决心了,也不好再说什么,只好同意了赵文的想法。 …… 走出刘文众的班房之后,赵文又重新回到了自己的书房当中。 学校这件事算是定下来了,可是学生所需要的课本还没有着落。 小学课本倒也好解决,按照赵文的想法,小学就只需要能认识字,会简单的加减乘除就可以了, 所以只需要将这个时代的蒙学课本拿出来,倒也能使用。 毕竟明朝的蒙学还是比较发达的。 可是这个中学和大学的课本就不可能这样粗略了。 赵文坐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带着仓库回到明末】最新更新章节〖第两百九十一章:开办学校〗地址https://wap.xbqg8.net/282/282626/2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