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⑦以文会友(1/2)

ailing.偶然读了关于张爱玲的文章。

“我愿意和你发生一切可能发生的关系。”

挺有意思的一句话。

胡兰成。。

又想到林奕含的追问:艺术,只是巧言令色吗?

有些空闲。

给最新章留过本章说的伙伴们回访。

“来而不往非礼也。”

谈论一下这个话题吧。

随便说几句。可能不太严谨、也不够详细。

怎么说呢。

想说的清楚明白,似乎也并不容易。

选个切入点。

先说网文。

从前我说过这样一句话。

说。

网文和传统文学,最本质的区别在于,网文具有实时性。

(至于网文是商业化产品、这个无需多言。

我对此,也没什么好说的。)

实时性之一,需要尽可能每天更新。

而传统文学,一般就相当于网文的:直接丢给你一个完本。

下载好以后、离线阅读那种。

你只是读。一个人读。

想把实体书推荐给别人?

难。

自己读?

也难。

难处之一。

可能别人就不读书。

即便读,也未必会喜欢同一种类型的书籍。

即便喜欢,也未必会在同一个时期读同一本书。

之二,读书需要大量时间。

又想到古人利用零碎时间的三上,马上、枕上、厕上。

之三,读书需要静心。

学生时代。放假回家,带上一本书。

读着读着,就被打断思路。

再读,可能就要重新开始。

如此往复。

(所以我在家里也是熬夜,夜里在客厅背单词)

网文的巧妙之处在于,每天的内容是限量供应。

多读?没有。

阅读压力?没有。

一两千字,只需要不多的零碎时间。

实时性之二。

可以和写作者实时交流。

也提过这一点。

换做实体书?

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尤其是,绝大多数的经典之作,其作者早已作古。

只可追忆、怀念。

另外。网文,书友之间也可以实时交流。

在交流方面,互联网的得天独厚之处:可以在大范围内打破空间限制,及小范围内打破时间限制(比如,跨时区)。

我们这个小圈子里,几乎是全员写作。

《论语颜渊》: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铺仁。”

现在来看这个现象,觉得有点儿神奇。

神奇在哪?说不上来。

可能会想问另一个问题:不写作的纯读者在哪里?

这个。似乎也并不难理解。

不签约,没推荐。没推荐,读者看不到。

something like that.

或许这就是曾经提到的冷门吧。

上面一小节,展开的时候,完全跑题了。

想写的是标题的内容:以文会友。

(晚上才定的题目)

和刚才提到的那样,小圈子里,全员写作。

那么,从我自身的角度出发。

最理想的状态,应该是:互为读者。

很显然,这个是理想的、不现实的。

因为我并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

还有就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阅读偏好和。。。脾气。

即便如此,没能回访的话,还是会有些歉意。

接下来一笔带过我的偏好和脾气。

脾气。

情节太虐,不看。

多次留言没回复,不再看。

(比如那种,还要特地去问“前几章的留言看到了吗”。觉得好没劲。)

还有,无法引起共鸣的。。

(这个,再次致歉)

偏好。

我是写随笔的。

所以,最喜欢看的也是随笔。

就好这口儿。

我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但,现实也是我非常关心的。

因为它真实。

真实之中,存在意义。

记得林奕含写的小说获得成功的时候,她说了一句:小说基于真实故事。

那个时候我在想,这句话,或许才是压倒她的最后一根稻草。

说随笔。

看了一篇,让我担忧至今。

节选。

无论是精神还是**上,都压抑的不像话。

因为我是90后独生子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夜与燕】最新更新章节〖②⑦以文会友〗地址https://wap.xbqg8.net/253/253449/1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