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2/4)

回想起这支祖籍江浙,迫于形势之下远避辽东的军队在辽东居住了二十年之后,依然对故乡念念不忘。突然叹了口气,苦笑道:“看来老头子是早就预计到朝议迁都此事,必然在文武百官中引起轩然大波,想叫我和朱棣一起帮忙做这极为得罪人的事儿,硕大无比的黑锅一起背。”心中寻思道:我毛笔字写得极为糟糕,连老头子都忍不住骂,跟朝中那些个书呆子相比,完全就是个文盲,打架我能打他们一群,若是比这唇枪舌剑,只怕随便出来一个都远非我所能招架。思虑及此,忍不住心下沉重,一副哭笑不得的神情。

荆鲲看着朱权,目光闪烁的问道:“以殿下辽东一路所见,南北这几个省,有何差异?”

朱权沉吟片刻后皱眉道:“以我看,浙江,江苏这些个地方人烟稠密,繁华昌盛。但山东,山西这些地方地广人稀,许多土地荒芜。辽东那等沃野千里之地,只给游牧部族养马,太过浪费,若是能开垦荒地,多多种些粮食,那得解决多少黎民百姓的生计?”嘴里这样说,心中暗自忖道:东三省那可是矿产丰富之地,又是种粮食的好地方。后代可是咱们的工业,农业重地。一旦迁都,势必将南方人口和军队大举迁徙至北方。人多了,军队多了,地皮踩个几百年也发烫了,那就牢牢攥在咱们手里了,什么游牧部族,什么老毛子,别想过来乱占山头。他经历辽东金山战役,联系后世日本鬼子侵略东三省所体现出的扎略意图,眼界见识和昔日已然大大不同。想到这里,暗暗咬牙,心中打定主意,不论明日朝堂之上遇到什么阻力,都得统统打趴下,完成迁都这个南北战略转移的宏伟计划。

荆鲲眼见朱权言辞之下赞同迁都,心中大是安慰,忖道: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殿下历经远征辽东,见识已然大是不同。微笑着说道:“咱们路过北平之时,殿下觉得那里的民风和这应天有何不同之处?”

朱权回想在北平所见,皱眉说道:“那里乃是昔日元朝鞑子的大都,胡风极重,汉人文化远远比不得咱们应天。”嘴里说到这里,心中回想起自己去面见纳哈楚,招降之际所说的一些话,突然冷冷说道:“相比漠北游牧部族的骁勇善战而言,咱们中原儒家文化沉淀积累的影响才是他们远远不能企及之处。这些游牧部族,没有统一的文化,信奉的完全就是弱肉强食的草原法则,打不过大明军队又能得咱们的好处,投降的时候都很开心。若是换了咱们汉人的军队,只怕稍微骨头硬点的将军,手下有几万人马,都要打得两败俱伤,不死不休。”

荆鲲点了点头,说道:“文化以及生活风俗这些东西,你不影响别人,别人就要影响你。北平乃是昔日的元朝都城,很多咱们汉人老百姓耳濡目染,都有了一些胡风。而且历年来的科举应试,北方诸省的士子数量,比起南方江浙这等文风极盛之地,远远不及。若是咱们大举迁徙江南人口去到北方,潜移默化之下,就能慢慢扭转颓势。虽则很多百姓前两代人会不习惯那里气候及环境,但等过得几代后,他们的子孙在那里扎下了根,心中慢慢认同了北方乃是他们的故乡,对于抵抗塞外的游牧部族和日后经略辽东,都有难以估量的作用。以我看迁都此事,近看似乎是劳民伤财,得不偿失。但一两百年之后,北方诸省的人口和风气渐渐和南方持平后,所得之利远远大于弊。”冯胜率领手下明军和纳哈楚手下的元军降卒一路朝大宁而来。元军中马匹牛羊众多,再加之明军的粮草辎重拖累,行进甚是缓慢。待得行到大宁之时,朱元璋的圣旨也已到达。让北征大军众将率部各回卫所,冯胜,傅友德率领纳哈楚,观童等手下平章,万夫长一同返归应天复命。兀良哈三位首领各授以指挥同知之职,暂归辽东都督马云麾下。此时纳哈楚元军中士卒家属,愿意留在北方定居者也有十万余众,跟随冯胜到达北平附近后,自有大批明朝官员负责安置。

宁王朱权,燕王朱棣,曹国公李景隆,蓝玉等跟随冯胜,傅友德率领三千明军一路南归。

一个月后,来到应天之时,已是莺飞草长的季节,朱权策马进到应天之时,眼望街上熙来攘往的人流,百姓安静的生活,回想远征辽东之际,在庆州的浴血征战,恍如隔世。

他们进城之时,已是快到黄昏时分,御书房太监薛京传来旨意,让远征将帅回府歇息,宁王朱权和燕王朱棣即刻进宫面圣,纳哈楚等人自有专人负责安置。

徐瑛离家多日,甚是挂怀,便即离开朱权回家去了。荆鲲带着马三保,和景骏,司马超和王府将领左鸿回府,秦卓峰在辽东许久,嘴里早就淡得紧了,溜达着上街喝酒去了。

朱权跟随着前来传旨的薛京,策马朝皇城洪武们行去,心中暗暗埋怨道:这个老爷子也不让人歇会儿的,才一回来,就让我和朱棣马不停蹄的赶去见他,太不知道体恤人了。

来到武英殿的御书房中,只见朱元璋正坐在书桌后,和面前肃立的太子朱标低声说着什么。

朱权此时已然比方到这个世界之时滑溜很多,当即拜服于地,参见了皇帝和太子殿下。

朱元璋仔细打量了燕王朱棣和宁王朱权一番,面露笑意的让他二人站起身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千门帝师】最新更新章节〖90〗地址https://wap.xbqg8.net/237/23770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