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三章 猛将啊(1/2)
张须陀很拚命。
这个年月,他必须得拚命啊。
大隋兴起,眼看着结束了这四分五裂的国土,天下开始了一统。
张须陀出身于河南南阳的一个平民家庭,为了人生的出路,他从军了,就像不久以后的薜仁贵一样。
这个世界到处都讲究两个字——根基。
想要出人头地,没根基可不行。
杨玄感他老子是越国公杨素,所以杨玄感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获得柱国的爵位。
李密四世三公,祖父是为北周的邢国公李曜,他老子是蒲山郡公李宽,所以,李宽挂了后,李密理所当然的成为了蒲山公。
天子杨广有识人之能,有人推荐年少的李密做皇帝的侍从官,李密在当值之际,左顾右盼,目光流转,杨广看到后,认为此孩子胆大,心眼多多,心志不一,将来会有大本事,但不会是一个安守本份的人,跟他老子李宽完全不一样,于是,就跟越国公杨素说了这回事,杨素将这小孩辞退,让其归家读书,又嘱咐自己的儿子杨玄感暗地里结交之。
张须陀是平民子弟,平民子弟做了兵哥哥,选择了这条路,唯一的出头之路就是一拚命,二拚命,三拚命。
杨广最重军功,他本人一直也是军中挂帅级的人物,年仅二十岁就下长江统军攻打陈朝,活捉了陈后主,以后的一生,基本上都是在军事生涯中渡过的。
关于张须陀的故事,原封不动地按史料抄录下来,不做文学性的夸张描写,看看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张须陀的出头一战是跟随行军总管史万岁进讨张须陀昆州刺史、羌族首领爨拢判胪幼髡接赂遥嵘溃⑾抡焦Γ皇谌我峭臀锶俣巍?
仁寿四年,隋明帝杨广继位←的的五弟并州总管、汉王杨谅因不满其兄即位,遂于并州(今山西太原西南)起兵反叛,张须陀跟随并州道行军总管杨素平定叛乱,因功加任开府。
好汉子,屡立军功!
大业六年,张须陀为齐郡丞。
时值隋明帝亲率主力在辽东征讨高句丽,国内百姓失业,再加上饥荒,商人趁机哄抬物价,粮食的价格飞涨。
张须陀决定开仓放粮,赈济灾民。
官属都认为:“必须等待陛下的诏敕,不能够私自开仓赈粮。“
张须陀则说:“汝今陛下在远方,派遣使者往来,必定要一年的时间。百姓有倒悬之急,如果等待报告上去,百姓就要填坑去∫如果以此获罪,虽死无恨。“
于是先斩后奏,开仓放粮。
隋炀帝得知后,并没有责备张须陀,反而奖赏。
大业七年三月,邹平人王薄煽动群众,以长白山为根据地,首次举起了反隋叛旗。
躲避征役的百姓在他的鼓惑之下纷纷聚集在王薄叛旗之下,人数达到数万人。
这伙叛军经弛齐郡境内劫掠,抢钱抢粮抢女人,官军多次围剿都被打败。
王薄这家伙反围剿啊?不知是四次还是五次,用的是什么样的战术。
怎么听起来官军像豆腐脑一样不经一战。
王薄在他的《无向辽东浪死歌》中得意洋洋地唱道:上山吃獐鹿,下山吃膨。忽闻官军至,提刀向前荡。
这正是当时他得意之时的写照,一般的老百姓,见了官军,哪一个不是首先溜得比兔子还快,哪有主动提刀向前的,真以为正规军是豆腐脑做的吗?
还是这个王薄也是一个穿越者,小的时候是看抗日神剧长大的,真的把对方当做了小日本鬼子,“亚蔑的,小鬼子,你佬佬的,看刀!”提把菜刀就跟三八盖干了起来。
肯定是穿越者,要不一个绿林强盗出身的人物,怎么会号称为知世郎,他为什么不说自己是中山狼——长白山中的一条狼呢?
这个世界能知道未来的只有两种人,一种是穿越者,另一种就是神棍了♀个王薄不是穿越者就是神棍。
时任齐郡丞的张须陀带兵征讨,王薄首次吃了人生中的一个败战,于是王薄引军南下,转战到了鲁郡,张须陀穷追不舍,追至岱山之下时,王薄恃其骤胜,未设防备,忽然严阵以待。
张须陀选精锐,出其不意而攻击王薄军,大败王薄军斩首数千级。
王薄收拢被打散的部下万余人北上渡过黄河,又被张须陀追至临邑击败,斩首五千余级,获六畜万计。
当时天下太平日久,百姓多不习兵,地方官吏每与叛军作战,或弃城逃跑,或开门出迎。
唯独张须陀勇决善战,同时又擅长抚驭,所以很得军心,当时号为名将。
大业九年,王薄又联合起孙宣雅、石秪阇、郝孝德叛军十余万人攻打章邱。
张须陀派遣水军断其水运,自率两万步兵、骑兵击讨叛军,叛军大败,散军懒津梁时,又被水军周法尚所拒。
张须陀与周法尚水陆夹击再次大败叛军,获其家累辎重不可胜计,露布以闻。
隋炀帝闻讯后非常高兴,褒奖了张须陀,并派人画其相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回到唐朝做皇帝】最新更新章节〖第一百一十三章 猛将啊〗地址https://wap.xbqg8.net/210/21050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