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粮票(1/2)
三个儿子都留下了孩子!现在竟然都杳无音信,不知道是不在了,还是,不接洽。
不管是哪种,都令人心痛。
“你说说名字,我顺便探听探听,又不费事。”封华道。
看蔡老太太并没答复,只是坐在那里发呆,封华回屋拿了本子和笔,又问了一遍,态度坚定地等着蔡老太太。
蔡老太太看了她半晌,慢慢地说出了每个儿媳妇的姓名,地址,曾经的工作,还有孙子孙女的名字。最后又说了她们最后的地址。
老大逝世的早,只留下一个儿子。外祖家是首都的,也许现在在首都。
老二留下的多,两个儿子两个女儿。当初媳妇随军,也在云南,之后儿子就义了,她也不能再呆在部队。媳妇又没有外家,这个就不好找了。
老三留下一儿一女。外祖家是上海的,也许在上海。
“蔡奶奶,她们没有写过信来吗?”封华忍不住问道。
“之前几年都写过,但是好久没有再写了,有,十来年了吧。”蔡老太太轻声道。
三个儿子当然不是一块逝世的,每个儿子就义之后的头几年,儿媳妇和孩子会给她写信问候一下,但是慢慢的,接洽就断了。
封华仔细收好这个本子,也没对蔡奶奶做什么保证,现在说什么都是空的,找到人才是真的。
再说以现在的通信条件,交通条件,能不能找到人,她还真不敢保证。
不过现在找不到,再过40年,发个广告,上个消息,确定就找到了。
但是那又有什么意义?那时候蔡奶奶确定已经不在了。所以她现在会努力,尽全力往寻找。
蔡家大儿子和媳妇是革命伴侣,媳妇是他所在部队医院的护士。这个媳妇蔡老太太都没见过,只通过几次信,知道她外家是首都的,具体是哪里的一概不知。
这样的话,第一站就要从内蒙拐到新疆,往蔡家大儿子生前的部队问问了。
封华起身往找梁青山往了。
她之前真没打算要先容信。
先容信是公职职员,企业职工出门需要的,买卧展票,住店,往对方单位办事,都需要先容信。
由于现在的人还没有身份证,很多人的户口又都是集体的,根本拿不走。所以出门在外,想证实自己的身份就需要先容信。
农村人出门也需要先容信,在封华的老家,哪怕是出门10里,往隔壁的生产大队探亲,只要留宿,住在亲戚家,就需要开先容信,然后往对方大队登记一下。
但是假如不留宿,当天往当天回,就不需要先容信。
当然现在没有什么是全国同一政策,据封华后来懂得,有的处所探亲就不需要先容信。哪怕很远,哪怕住很久。
还有一种人,出门不需要先容信。只要不住店,不办事,不需要向谁证实自己的身份,完整不需要先容信。
这种人,往往是乞丐.......
乞丐什么时候都是存在的,在这个饥荒的年代,按理说乞丐会很多。但是由于管的严,不让大批乞丐进城,也不许大批乞丐出往流浪,所以行走在外很少看见成群的乞丐。
但是偶然一个两个的还是有的。他们村一个月总要过往几个乞丐。这些人可不会有先容信。
封华不打算当乞丐,但是她打算跟乞丐走一个门路,风餐露宿,不住店,自然不需要先容信。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要往部队探听蔡家大儿子的情况,没有先容信不行。
梁青山随着封华来到蔡老太太家,一路上心情都不安静。这老的小的都在想什么?一个小孩子千里迢迢往上坟?
见到蔡老太太,蔡老太太亲身跟他说了一遍,他还是无法吸收。
“蔡奶奶,这一路上太远了,她一个小女孩,行吗?”梁青山小声提着意见。
“行。”蔡老太太淡定道。
梁青山......
“行!那我就往开先容信!”你们老的敢想,小的敢往!我还不敢开个先容信吗?再说,人家烈属要往扫墓,他已经没有条件支撑,就更没理由拦着。
封华随着梁青山来到了大队,梁青山刷刷几笔写好先容信,本村村民封华,经光荣烈属苏君贤的请求,要往为儿子蔡有为扫墓。特此证实。
最后盖上公章,完事。
封华在才知道蔡奶奶名字本来叫苏君贤。一听这名字,就不是一般人能起出来的。
“我再给你开个证实,你往换点粮票?”梁青山主动道。
现在每个人粮食都是定量的,城里人,农村人。
城里人有工作,需要出差的时候单位开一份证实,然后工人拿着自己的粮本往粮站兑换粮票。拿着粮票出门在外买干粮,或者下饭店。
不是单位另外给你粮票,兑换的量也不能超过每人每月定量的数目,比如说学生每月31斤,干部27.5斤。超过不给兑。
农民有事要出远门需要粮票也得公社开证实,然后拿着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六十年代小美好】最新更新章节〖第62章 粮票〗地址https://wap.xbqg8.net/195/195275/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