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九三章 起风了(1/2)

“官家,士林苑前日有一篇文章……”

士林苑?在赵曦的疑惑中,王中正呈上来一份抵报。

“士林苑是在时论之后开始印刊发行的抵报,基本上以诗词鉴赏为主,苏轼苏子瞻曾为特约撰稿人。”

“每一月有一次时文品赏,重点是针对考举的解惑。因为士林苑有一定的针对性,尤其受士林文坛推崇。甚至欧阳相公、司马相公都也有撰稿。”

“因为侧重于学术,小的并未派人详细查访过。今日下面无意中看到这篇文章,方奏报上来。是小的疏忽了。”

赵曦听着王中正的,已经把这篇文章浏览完了。

文章并没有什么,倒是有点忧国忧民的觉悟。针对朝廷准备推动的官制改革提出了忧虑。

文章中提到,切断州府郡县直达上听的路,会造成州府郡县的官员只识一路总督,而不尊朝廷。同时,一路总督的权柄之大,必将令其滋生不臣之心,有前朝藩镇之乱的可能。

撰文者应该对官制改革只是一知半解,并不全然了解官制改革的核心。

别说是赵曦,就是朝臣也不会犯这种明显的错误。

首先,一路总督的权柄,是仅限于政事,甚至连财权都是受制约的。在官制改革中,各级衙门的度支,是由朝廷三司使厘定的。

而皇家银行将根据三司使厘定的度支情况,在建立衙门账户时,享有监管衙门各项支出的职能。

其次,一路总督不主兵事。经过官制改革后,国朝各路的驻防军伍,将与路一级行政区不相一致。而兵事将由纯武将担任,受枢密院、监察衙门以及地方官的三方监督。

就以西军为例,秦州路驻防军伍,很可能是由延路或者熙河路的新军驻防,并不受秦州路总督节制,但受驻地地方官府的监督。

最为关键的一条,总督虽节制辖区内州府郡县的主官,甚至在任免上有一定的话语权。但吏部考功司并没有丢掉自己的职能,况且,所有州府郡县的主官任命,依然必须经由官家的圣旨。

“文章是何人所撰知道吗?”

赵曦觉得这篇文章的立场有问题,有点偏向于朝廷,或者是皇权。

三级决策制能在朝臣中通过,权利分配合理和平衡是主要的原因之一。

同时,总督、议政、内阁的权利大幅度提高,也是朝廷重臣对官制改革没有异议的原因。

而这一篇文章,出于文人之手,若不是哗众取宠,那就是屁股坐偏了。

“回官家,从蹴鞠快报开始,所有撰稿人都是匿名,随便用个名字就可以。皇城司暂时尚未查到撰稿人。”

赵曦想了想也对,这还是早先从自己开始的。

“那个…你宣一下高太尉来勤政殿一趟……”

曹家人知进退,蹴鞠快报是以曹家为主,在官家让创刊发行时论时,曹家主动把主导权让给了高家。

现在高家的高滔滔是皇后。

赵曦当初创立抵报行业,目的是掌控舆论的,这些年的朝政并没有多大波折,倒是用处不太大。

他现在需要知道,时论还是不是士子们的首选,是不是被那个什么士林苑给压下去了。

舆论是一把利器,虽然不一定用上,赵曦认为还是掌控在手里保险。

“官家……”

高遵甫是岳丈,可见了女婿一样得躬身……

赵曦不习惯这个,欠着身起来,让内监搬过来矮凳……赵曦处理公务的地方,一般不配置他人坐下的物事。

“太尉看看这篇文章……”

“官家,此文时论收到过,只是臣认为乃无稽之谈,便没让刊登。”

文章是真见过,已经很久了。这一点也是高遵甫自豪的,尽管有了这个士林苑,可时论依然是士子们的首选。

不管是诗文,还是辩经,即便是关于考举的策论,时论刊登的还是士林中大拿。

当然,时论是学着士林苑才开始有了增刊的事,他就不记得了。

“此类文章多不多?”

“回官家,不少。自朝廷有了官制改革的风声时,就开始有了臧否三级决策制的文章。臣一直未予理会。”

“这士林苑什么来历,太尉可清楚?”

“士林苑创刊是应汴梁花魁赛事而生,早先以介绍花魁为主。近几年听说换了东家,东家是外来的商贾。没有对时论造成影响,倒也没多关注。”

“百花争鸣,百花齐放才是大宋文华的具体表现。臧否朝政,也不是不容许,只要在一定的限度内,有些文章还是可以刊登的。”

赵曦真的烦这种对话方式,好歹是亲戚呢,搞得跟君臣一样…确实就是君臣。

赵曦倒是想变,可高遵甫这样,他真怕自己随便了吓着岳丈。

赵曦是担心就像这次一样,时论拒绝刊登,这些文章转向其他抵报,甚至转成私底下讨论……那才是不可控的。

……

在时论刊登了一两篇评论现时朝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我成了仁宗之子】最新更新章节〖第五九三章 起风了〗地址https://wap.xbqg8.net/194/194269/5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