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七章 破公案手册(2/4)
得清净,如同明镜3或历经一年,心得改变,显现出明净4或历经三五年,心得改变,显现出明净5或听人解说,开悟明白6或不须听人解说,就开悟明白。
所以参学者开悟的方式不同,存在这些差别。今天只是粗略列举,不同根缘参学者的开悟门径。作为导师,必须要会识别。
4、身相、佛国的意思
华严经记载:普贤菩萨的身相,犹如虚空。这身相就是这般的依托着,它并不依托佛国。若能理解这话,那么佛国也是同样道理。它不依托这般、也不依托佛国。
5、要知道,修学者有四种人:1明白佛法、有相应行为、证悟了。这是上上人。2明白佛法、无相应行为、证悟了。这是中上人3明白佛法、有相应行为、未证悟。这是中下人4未明白佛法、有相应行为、未证悟。这是下下人。
6、如果弟子问:临命终时,怎么作是观行?道信禅师回答:必须直行任运心性。
7、如果弟子问:念佛要面向西方吗?
道信禅师回答:要知道,心本来不生不灭,完全的清净。心就是清净佛国,所以念佛不必朝向西方。华严经记载:无量劫在一念之间一念之间,包含了无量劫。要明白,一个方位包含了无量方位,无量方位也就是一个方位。佛向接受力弱的众生,说要面向西方,这并非是在对接受力强的人说。
行持深的菩萨,自愿进入生死,教化救度众生,却没有喜爱上什么。若是观众生还有生死,感觉自己是救度者,众生是被救度者,这就不叫菩萨。救度众生,如同救度虚空,何曾有过来去。
四、循序渐进的证悟
金刚经记载:灭度无量众生,实际上并没有众生灭度。1所以,初地菩萨刚刚证悟时,明白一切都是空的。2之后,进一步证悟,明白一切都是不空的。这就是无分别的智慧。
万物也是形象,也是空的并非心是把物象灭去,看成空。物象的本质,就是空。所以菩萨修学,以空性为证。1刚刚修学的人,直接观空,这是见空,不是真正的空。2修道人证得真正的空性,是不见空与不空,不存在任何见解。
五、禅师的表率和正确引导
1必须好好明白物象和空的意思。用功的修学者,必须要心路明净,明白法相,彻底明了,然后才能当他人的导师。
2还有,必须做到言行一致,行为和道理不要相违。一定要断绝只会说道理,要把佛道行出来。独自在清净地方,自证道果。
3还有种人,他还没有完全明白佛法,但为了名闻利养,便去教导众生。他分不清对方的根缘的强弱。他看对方好像开悟了,但其实与开悟还有差别。他就这样随意印证,说参学者都证悟了。这是播种极大的苦果啊!播种苦果啊!大祸啊!这位师傅,或感觉参学者的心路貌似明净了,于是就印证参学者开悟了。这人大破坏佛法,自欺欺人。
如果运用心的人,有类似上述表现,那都还只停留在相状上,未证得真心。得真心的人,对自己的意识了了分明。久后,这人法眼自然开启,善能区别不真实的和错误的。
六、不要揣摩心性
1还有种人,揣摩身体是空无的,所以心性也应灭去。这种意识是偏见,和外道一样,不是佛弟子。2还有种人,揣摩心是不灭的,那么这种意识形态就是永恒论,也和外道一样。
明白佛法的弟子。1不会揣摩,心性应该是灭的,还是不灭的。2他常度众生,不会特别喜欢谁3他常学智慧,平等对待愚人或智者4他常在禅定中,无论环境是安静或纷扰,都禅定不变5他常观众生,未曾存在过,完全在不生不灭中,只是处处在显现形象6他没有见闻什么,却知道一切,但对一切未曾取舍什么他未曾分身,身体却充满法界。
七、佛理、行为互相支撑
还有,古时的智敏禅师教导:学道的方法,必须理论和行为互相支撑。先要知道心的根源,以及心的运用。对道理明净,了了分明,没有困惑,然后功业可成。一个点开解,千个点跟随着开解一个点迷失,便衍生出万个困惑。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这不是假话。
八、简述五种开悟方式
观无量寿经记载:诸佛的法身,进入一切众生的心想。这心就是佛,这心作佛。要知道佛就是心,心外不再有佛。
1、简而要之,开悟有五种方法:1知道心体。心体本性清净,心体与佛相同。2知道心的运用。运用心,生起法宝心的运行,恒久在寂静中一切困惑全都明白。3常觉悟,不停息。心觉悟后,便明白一切都是无相。4常观察身体是空寂的,身体内外通透,本来一样。心性进入身体,存在于法界中,未曾有障碍5专注于一个物体,意不移动。无论在动态还是安静中,常保持专注。这样能令参学者明见佛性,早入定门。
各种经文的观想方法,虽然有多种。但是傅大师所说的,却独独提倡专注于一个物体,意不移动。
2、先修身,然后以身体为根本,认真观察。
这个身体是由四大、五阴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一名隐士的前半生】最新更新章节〖第四百六十七章 破公案手册〗地址https://wap.xbqg8.net/160/160963/4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