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柔相济(76)(1/2)

我所的*新战略理论,实际上并不新颖,在此之前,人类历史上就已大量存在过此种战略理论所描述的*战略现象,只不过,之前的*那些战略现象不仅空间狭而且缺乏系统深入的*理论框架。由此,我所的*新战略理论,其新颖之处,正在于其理论框架的*新颖性,是在研究和整合前人的*战略现象及借鉴前人的*一部分战略理论的*条件下、通过进一步的*思考和总结而得出的*新理论框架。

针对另一部分人所的*根本就不存在你所的*新战略理论的*法,我的*回答是,既然是新战略理论,之前就一定不会存在此种新战略理论。但是,任何一种新的*战略理论都必然有一个最初的*形成过程和问世的*阶段。至于各式各样的*新战略理论,其究竟是否具有存在价值,这当然要取决于最终的*实践过程,不过,这并不能妨碍此种战略理论的*提出者促动此种战略理论形成和问世的*过程。

我在主观情感上对于那些不关注理论本身却首先对理论提出者之身份进行非难的*做法嗤之以鼻,但是,我也并不刻意去谋求改变这一部分人的*做法。我更相信,此种做法实际上也是一种社会传统中的*人之常情。

诸子百家

先秦诸子百家在阐述和践行自己的*学时都有一个通病,那就是习惯于将自己所强调的*那一方面无限夸大以致于盖过了其他所有方面。老子强调柔的*作用就以为天下之事都是以柔克刚因而柔弱胜过刚强,孔子崇尚仁义因此在被问到一定要去掉兵、粮和仁义之一方面或两方面的*时候而认为兵和粮都可以去掉唯独仁义不能去掉,孙武在强调谋略对于战争胜负的*重大作用时则将谋略摆在首位而攻城排在末位所谓“上兵伐谋”是也,韩非在强调法治理念时又将法摆在至高无上的*位置而“唯法是依”。如此旗帜鲜明、观点犀利,的*确有助于人们更多地了解到他们各自所强调的*那一方面,可是与此同时也因为他们过于强调某一方面而不可避地使得他们对其他方面的*认知出现了偏差,而过分推崇某一方面、偏差认知其他方面的*结果则是他们各自的*学都在演绎到极致的*同时又走向了极端。后世人和现在研究者们,如果想要更加准确全面地理解事物的*话,就不能完全信奉他们之中的*某一种学,因为这些学原本就存在着认知偏差和极端趋向,因此最好的*做法是进行比较吸收和在比较的*过程中研究。

老子在《道德》第6章中“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后世人将其概括为将欲取之、必先予之。老子的*原意,是要明柔弱胜过刚强,所谓以柔克刚。

然而,老子的*逻辑却是没有来由的*,柔能克刚、同时刚也能断柔,所谓水滴石穿,正是以柔克刚,而所谓快刀斩乱麻,正是以刚断柔。这两种情形从理论上都能得通,然而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其时效性却是天壤之别。一块石头即使一天二十四时不停地接受滴水的*作用,而想要滴穿它也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而一把快刀只要出鞘便可以立即将眼前乱作一团的*麻绳斩断。一定要用以柔克刚的*办法,那也就是当事人要等到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之后才能取得水滴石穿的*效果,可是事情却总是发生在当下并要求当事人立即做出可见的*决策,所以不能依靠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之后的*效果来处理每天都要遇到的*事情。尽管在现实社会中,想要使眼前的*决策收到百年之效用的*情形也很常见,可这却绝不等同于以柔克刚。

所谓柔能克刚,只不过是众多现象中的*一种,因为不可否认的*还有常见的*以刚断柔的*现象,但是老子却只看到了前一种现象而根本避开后一种现象进而一厢情愿地认为柔弱胜刚强,这实在是以偏概全的*极端做法。

敌军如果确实强大无比,而我军是很有必要采取以柔克刚的*战法以期弥补我方战力之不足的*,可是假如敌军实力弱或立足未稳,而我军又异常强大,那么采取迅速的*攻击行动以求一击制服敌人就是最佳的*战法了,而这种情形下的*战法显然是以刚断柔。倘若一个军事指挥官向来就信奉老子以柔克刚的*哲学,眼下敌人弱而不果断地采取进攻之势、当下敌人立足未稳却不趁机击其软弱之姿,而是一定要采取以柔克刚的*办法,这就是不切实际的*做法,因为此时刚的*一方是我方而柔弱的*一方是敌方。假如指挥官一定要采用以柔克刚的*办法,而弱的*敌人只会在此过程中渐渐强大、疲弱的*敌人只会趁机变得坚固起来,这种情势对比的*变化使得敌变强而我变弱,正好符合以柔克刚的*战法。然而,这样的*指挥官,为了践行其以柔克刚的*完美战法而根本不顾及实际情势、因为偏执地迷信于以柔克刚的*办法而放任敌军不断强大和日益坚固,这就是养敌纵寇、坐失有利战机,是必须送上军事法庭的*。

公元前68年宋国与楚国进行泓水之战的*时候,宋军弱而楚军强大,可是当宋军在泓水北岸布好阵势而楚军的*先头部队刚刚过泓水、其后续部队正在河的*时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军事战略论】最新更新章节〖刚柔相济(76)〗地址https://wap.xbqg8.net/16/1658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