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接路线(35)(1/2)
利德?哈特也承认“不流血的*胜利是极其罕见的*,但是物以稀为贵,它的*意义不是迅速减少,而是不断增大。\\\\\d这种胜利的*价值,就在于它证明战略和大战略所具有的*极大潜在能力。”
利德?哈特的*意思是很清晰的*,那就是军事战略服从于国家战略,而军事战略只不过是国家战略用以达成其整体战略目标的*一种选择途径而已,“按照一般的*规律,国家政府既要负责决定大战略在战争中的*目的*,也要解决战略的*作用问题----是用来获得军事上的*决定性胜利呢?还是另有其他目的*?一个外科医生的*手术箱里,可以装着许多不同的*器械。为了达到大战略的*目的*,军事工具不过是许多种工具中的*一种而已。同样,会战(战斗)也只是达成战略目的*的*许多种手段中的*一种罢了。如果条件有利,使用军事手段往往能够很快收到效果。如果条件不利,那么,使用军事手段就可能是一种愚蠢的*行为。”
利德?哈特又认为军事战略家的*真正责任在于为实现自己被要求的*军事战略目标而创造出最为有利的*战略形势,“可以提出这样一个假设:由政府授权某一位战略家,让他去作出一种军事决定。这样,他的*任务就是力求在最有利的*条件下达到自己的*目的*,力求获得最好的*效果。由此可见,他的*真正的*目的*不仅在于寻找机会进行会战(战斗),而且在于造成一种最有利的*战略形势。这种形势本身当然不能产生决定性的*战果,可是只要继之以会战,就一定可以获得这种结果。换句话,战略的*目的*就是要破坏敌人的*稳定性,要使敌人自行陷入混乱。结果,敌人不是自动崩溃,就是在会战中轻易地被击溃。为了使敌人自动崩溃,也许还要采取一定的*战斗行动,但从本质上来,这与进行会战已是两回事了。”显然,克劳塞维茨式的*战争就是进行大规模会战的*论断并不是在所有情形下是正确的*,而且受到了诸多军事战略家们的*怀疑和反对,在此处,利德?哈特就是质疑并推翻了这种论断。
正面攻击的*反作用
由于敌人的*后方营地和补给线对于敌军战斗力的*维持具有极端重要的*作用,因此“对敌人的*后方施以物理性压力,常常能产生心理上的*效果。”而由于现代军事单位统制的*规模比较庞大,因此,当敌人的*后方受到攻击时,它要将其用作攻击的*前方部队转向后方就需要一段时间,而我方则正可以利用敌人前方攻击矛头转向的*这一间歇期来使敌人陷入困境。
分开使用兵力而不是集中优势兵力于一点
“为了使战略的*艺术和效力得以复活,首先要使分散性的*战略前进方式复活起来。”而“为了代替那种以集中兵力进行集中打击的*单一思想,我们提出三种方案,可以根据情况任选一种:
一、使兵力分开前进,但是都指向一个目标。
二、使兵力分开前进,但是依次指向几个目标。
三、使兵力分开前进,但是同时指向几个目标。”
利德?哈特或许不曾想过,还有一种更为理想的*间接路线,既然敌军的*军事指挥官对敌军发挥着关键性的*调节作用,那么我方完全可以尽心机地通过某些方式除掉敌人的*军事统帅,然后在交战之前向敌人宣布:“喂!你们的*司令官已死了,现在投降吧!”但是,诚如克劳塞维茨所言,所谓诡诈与欺骗敌人,只是在某些时候才会发生作用,并且现实的*条件总会使得诡诈与欺骗无法实行。间接路线自身也有其致命缺陷,那就是它无法确保敌人会完全按照我方的*意愿行事。
让我们来看看利德?哈特为战略上分散地前进所提供了军队行动的*新方法,“这些方法的*目的*:一是要使部队越过敌人战线而渗透进去,控制敌人的*一定地盘,但不是去夺占防御地区;二是在实际上促使敌人的*行动瘫痪,而不是在理论上谈击毁敌人的*兵力。”正如利德?哈特本人所,现代军事单位的*统制规模越来越大,而要想使我方统制规模庞大的*军事单位渗透进敌人正面设防的*战线而进入敌人的*后方,其困难程度是不言而喻的*,规模的*特种部队渗透是可以的*比如空降兵,但是这样的*特种部队肯定无法代替我方主力部队的*作用,此外,敌人严加设防的*地区必然是具有重大战略作用和价值的*地区,至少在敌人看来是这样,而想要控制敌人的*地盘却并不去占领它的*防御地区,想要做到这一点恐怕是极不现实的*了。想要使敌人在行动上瘫痪,却回避正面打击敌人这一做法,而除非你在事先或先进过程中有着充足的*时间与条件来实施间接路线,否则你只能通过直接的*打击来迫使敌人在行动上如我所愿。
但是,利德?哈特“部队的*流动有可能保障取胜,而把兵力集中起来,则可能带来严重的*危险。”则是十分符合现代战争的*战术特点的*。
几乎所有研究军事战争的*人都认为,对敌方造成心理上的*严重打击,将会比用军队直接攻击敌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如果一定要在打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军事战略论】最新更新章节〖间接路线(35)〗地址https://wap.xbqg8.net/16/1658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