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25)(1/2)

评价谋略

谋略并不是越完美越好,也并不是越出奇越好,评价谋略的*唯一标准在于其实际效力。網更新最快谋略的*产生并不是在黑暗的*操作室中,也不应该是以奇思妙想为乐趣的*人的*头脑中,而是依据实际的*战略需要而形成。

“不战而屈人之兵”,起来很好听,但是实际上却不可行,脱离军事实力的*存在而谈论如何使敌人屈服,这就是空想,以战争为论述的*主题而却避而不谈战争本身这就是在逃避现实的*问题。道家学信奉无为而治,其要旨是以无所为而达到无所不为的*效果,无所为与无所不为本身就是自相矛盾,而却被用来表述当成是一种治国的*理想境界,所以道家给人的*感觉是虚无飘渺。现在有一个国家与另一个国家之间发生了战争,其中的*一个国家的*军事统帅宣称他能不战而屈人之兵,而他就是在空想和回避现实的*战争问题,在两个国家的*战争没有爆发之前,一个国家的*政治家宣称他能够不战而屈人之兵,而这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法,因为两国之间根本没有发生战争。

没有军事力量作后盾,一个享有精明统帅之名的*人甚至无法促使敌国放弃进攻的*打算,有了强大的*军事力量作后盾,而一个普通的*外交职员就可以动敌国退兵。这并不是前者不懂得如何有效地作战和后者精于作战,而是因为前者没有可以依靠的*军事力量而后者却得助于强大的*军事力量后盾。

匹夫之谋

匹夫之谋与匹夫之勇都应当是实行军事战略所要竭力避的*做法。与匹夫之谋相对应的*法有:钻营暗算、投机取巧、夸夸其谈、耍聪明、空手套白狼、迷信谋略、远水不解近火以及其他一切脱离实力而空谈谋略的*法。军事战略中常常出现的*匹夫之谋的*特征是,脱离实践行动、不讲求实际效力、回避实际战争问题。

北宋末年,年轻的*岳飞投奔到驻守开封的*宋朝大将宗泽麾下,宗泽见到岳飞作战勇敢就送给他一套阵法图集并告诫他:“你的*勇敢与智慧,就连古代的*那些名将也比不上,但是你偏好于不正统的*战法,并不是可以长久依赖的*办法。”岳飞回复宗泽:“排列好阵势再作战,这是兵法的*常规套路,运用得巧妙与否,全在于将领的*内心。”很显然,岳飞认为书本上的*阵法套路并不能照搬来用作实战操作。《(宋史?卷三百五十六?岳飞传))

当岳飞到达河北招讨使张所的*军中之后,张所问他能坚持抵抗金军多久,岳飞回答:“勇敢不足以凭借,用兵的*道理在于先制定好谋略。”可是日后当他带着他的*闻名天下的*岳家军与金军作战时,士兵极强的*战斗力才是他的*阵法得以实行的*根本保障。

现在人们所看到的*《孙子兵法》十三篇,并非著作者孙武原著的*本来面貌,而是过曹操本人审订和删繁就简所形成的*简明兵法概要。无论孙武原著的*本意是否以对军事谋略的*崇尚为意,受到其原著中尚谋倾向影响的*曹操的*确在修订《孙子兵法》时加入了他个人的*尚谋倾向。

在我看来,曹操本来并不是什么军事奇才,只是因为他在年青时阅览过众多兵学著作从而在头脑中产生了不成熟的*用兵理论雏形,而后当他真的*进行战争的*时候自然而然地要以先入为主的*兵法理论雏形来指导现实战争行动、同时也自然想要以现实的*战争行动来检验一下其所掌握的*兵法理论究竟如何。这样,曹操就像一个标准的*学徒,从对实际的*战争一片空白到不断地探索、不断地试验、最终才渐渐掌握了成熟的*战争理论和实践操作模式。因此,我们看到在曹操最初的*军事生涯中,他的*失败次数和获胜次数一样频繁,只是在历了多次的*失败教训之后他才渐渐修正了他的*战争理论和实践操作模式,此后他才凭借着这些渐趋成熟的*战争理论和实践操作模式取得了越来越多的*胜利。然而曹操却意想不到地在赤壁之战中遭遇空前的*惨败,一部分人归结为他的*头脑发热、一部分人认为他没有真正理解战争理论、还有一部分人则觉得曹操长于战术同时又短于战略,但是,在我看来,这些最多只能算作是导致其惨败的*诱因,真正的*原由是曹操本人所信奉或者倾向于认同的*军事谋略战原本就有问题。

由于太过专注于军事谋略中的*诡诈和夸张的*迂回包抄策略,致使曹操在实际的*战争操作过程中在细的*环节上投入了过多的*精力和资源,而他的*某些诡计在另外一些人看来只不过是耍聪明,这种聪明尽管能够给他带来一时的*便利但是却总会反过来伤害他的*整体战略体系。

谋略的*代价

因为攻城拔寨而使得士兵流血牺牲的*情形是显而易见的*,因而也是极容易被那些精于计算的*谋略家们所关注的*和竭力想要避出现的*情形,这种情形可以形容为正面作战所付出的*惨重代价。但是,战争所付出的*代价的*范围肯定不只存在于正面的*冲锋陷阵之中,也肯定不能狭义地理解为流血牺牲,因为谋略的*使用不当和为了将谋略付诸实践所必然要花的*时间和力量成本也同样可以形容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军事战略论】最新更新章节〖孙子兵法(25)〗地址https://wap.xbqg8.net/16/1658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