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六章 四马分肥(2/3)
,苏联是何其之穷,是工业强国不假,却是用微薄的口粮所换来的,机器设备还都是美国所淘汰的东西,想让苏联出资养活几十万张杨联军,根本就是天方夜谭。
张少帅沉吟了片刻后,不得不思考其他俩条建议的可行性了。
上策,他根本不会考虑,因为这样就意味着,几十万东北军从此土崩瓦解、烟消云散,甚至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东北军了,“老弟,那个中策,你看有多少难度,能否实施成功?”
“能,可是汉卿兄,凭你自己的努力是做不了的”,眼看参加婚礼的亲朋好友,有逐渐散开的趋势,刘郧也不想多废唇舌了,一语中的。
举个简单例子,就说九一八事变的“不抵抗命令”,很多人都说是老蒋干的。
真是他干的吗?真是个笑话。
在1931年之前,东北军是半独立的大军阀,论实力也仅次于中央军而已,他们凭什么要听老蒋的,“命令”他们不抵抗,他们就不抵抗,他们有那么听话,难道都当了老蒋的干儿子,真是天方夜谭。
再说张少帅自己。这个“不抵抗命令”是他下的吗?
关系到数十万东北军的基业,岂是他说放弃就能放弃的,他算老几,说好听点大家捧他是少帅,说难听点是东北诸将的晚辈,比如张作相、张宗昌、汤玉麟等名宿老将,历来是听调不听宣,一旦不合他们的胃口,又有谁听他这个晚辈的。
翻开整个东北三省的沦陷过程,从九一八事件,再到后来的锦州保卫战、热河保卫战、吉林保卫战、黑龙江保卫战,以及后来的长城会战等等,无不证明一点,这些东北军上下,全都是叫得凶,打起仗来个个稀松。
在东北军诸将之中,又以驻防热河的汤玉麟最为奇葩,对辖区内的老百姓横征暴敛,说是“水深火热、地陷三尺”都不为过,但是一说到带兵打仗就外行了,热河的省治承德竟然一枪没放,就被日军的一个骑兵小队,给轻轻松松的占领了,真让人瞠目结舌,也不知这厮是不是已经投日当了汉女干。
因此想整顿几十万东北军,光凭张少帅自己还真是不行,无论银洋资历,还是能力手腕,都降服不了这些骄兵悍将,1936年的东北军,已是名副其实的土匪队伍,想要重新焕发生机,就得动一场大手术。
真正能弹压住几十万东北军,实施大手术的势力不多。
目前苏联人正忙于西班牙内战,其内部又在搞什么肃反,实在是无力东顾,因此唯有老蒋所领导的南京国民政府能勉强作到,话又说回来,老蒋若真有这个本事,恐怕在1931年就开始动手了,又岂会拖到今天,一时之间,张少帅与刘司令面面相觑,束手无策。
此时孔大小姐走了过来,一一的请大家聚餐,刘三爷突然灵光一闪,思路豁然开朗。
“四马分肥”,刘郧对张少帅低声说道。
这句话的字面意思,少帅算是听明白了,但是究竟是个啥意思,就有些似懂非懂了。
刘司令只好略作解释,三四十万东北军,猬集在一起,想动大手术也甚是麻烦,但是一分为四的话,就好办多了,除了少帅的亲军之外,其他的可以投向延安、南京和各地的大小军阀,不正是“四马拉车”么。
这个真是个好主意,张少帅也有些意动,却又有些担心,担心成千上万的随军家属,以及老弱病残的安顿问题。
刘郧只好硬着头皮的讪笑,即刻推荐了“比较成熟”的川西模式,以发展铁路与公路为契机,发展工矿业与轻工业,以便解决退伍军人与家属的问题。
因为陕西各地的矿产丰富,而且道路交通比较发达,还是古代有名的关中之地,也是最早的天府之国,近几百年虽说日渐衰落了,但是船烂还有三千钉在,比边陲的川西县或封闭的川康等地,实在是强多了。
发展实业与加工业,搞什么铁路与公路,说实话,张少帅真的不太懂,他之所以崇拜苏联,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想借鉴苏联的重工业发展模式,为东北军寻找一条活路,不过,若能借鉴借鉴川西模式也很不错。
张少帅可不是什么普通人,而是历经无数风雨的大人物,刘郧的建议好是好,但是他也有他自己的安排,于是与刘司令约定,他将在半个月内访问川西,如果考察结果是切实可行的话,不排除真会引进“川西模式”。
偌大的神州大地,又岂是区区一个刘郧能改变的,因此让四万万同胞都行动起来,一起搞建设、搞发展,才能真正的改变这个特殊的民国时空,张少帅愿意借鉴川西模式,刘司令自然是倒履相迎,因为发展才是硬道理。
在随后的几天中,孔家上下忙个不停,不过刘郧与孔玉玲的婚事,也算告了一个阶段,刘司令也要考虑小家了,全面抗战迫在眉睫,他建议孔氏集团向城都转移,孔财神不置可否,让孔大小姐自行决定。
孔玉玲是个事业型的女强人,在商业方面确实有遗传天赋,至于是否搬迁去城都,她有不同的看法,即或明年真会爆发战争,但是也不会波及医药业,而且恰恰相反,参战各方都会有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胜利之钢蚁雄心】最新更新章节〖第二百五十六章 四马分肥〗地址https://wap.xbqg8.net/135/135891/2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