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零七章 死亡恐惧(3/12)
一次又一次存在的挫折,把生存的严峻性摆到了每个人的面前。
在弗洛伊德时代,人类遭遇的还只是性受挫,到现在,成了生存的受挫,显得更加严重了。
悲剧也许正是这样开始的:人作为有限的存在,根本无力为自己承担一切。
现在回忆古代圣徒跪在神面前祷告的情形,他们可以将心中一切的烦恼、痛苦、不幸向那位至高者倾诉,伤心的眼泪可以向他而流,难以负荷的生存重担可以交托给他。是多么幸福啊!
可是,二十世纪的人类选择了自我承担的道路,这样。离弃了神圣的信仰,除了人的顾影自怜之外。在有谁来安慰我们呢
当我们读着梵-高写给他的恋人的书信时,我们会感到这个孤独的画家是那样地需要爱与慰藉;
立体主义绘画大师比-加-索,一生都用立体法绘画,将人抽象成一些线条和方块,可是,他将他的妻子与情人却画得充满人性,这说明毕-加-索希望在这些情人的肖像中找到安慰;
弗-洛-伊-德在写给恋人的信中说:“小公主,当你来到我身边时。请无理性地爱我吧!”这说明弗洛伊德也渴望在爱中得到安慰,只是,他说出这样的话来,是太可怕了。
弗-洛-伊-德认为性是一切事情的最终目的,他在理论上并不相信有爱的存在。因着他作为一个人,里面就有一个原初的渴望真爱的本质,这个本质将咒诅弗-洛-伊-德那种以性为中心的思想。当他说出“请无理性地爱我吧”这句话时,他里面所受到的冲击大概可以用恐惧颤栗来形容了。
梵-高、毕-加-索、弗-洛-伊-德的例子指明了一个共同的事实:人与自我分离了,即存在与本质的分离。就如卡夫卡所说的那样,我说的与我想的不一样。我想的又与我愿意想的不一样。
这些分离的事实使梵-高、毕-加-索、卡-夫-卡、弗-洛-伊-德等人深深地陷于恐惧和绝望之中,他们无法使自己成为想要成为的那种人。
更严重的是,每个人所生活的文化境遇仿佛都是一个巨大的茧。把自我囚禁在里面。
这个茧导致人不单不能顺畅地与他人交流,甚至与自我的交流都疏离了。
交流的不可能(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交流,而是人格与人格之间的交流)所带来的一个结果是:每个人的我都成了孤独的我。孤独,真正的孤独。
回想起安--东--尼--奥--尼的电影《放---大》,整部影片充满的是按照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我有一个小世界】最新更新章节〖第一千六百零七章 死亡恐惧〗地址https://wap.xbqg8.net/0/55/1479.html